小清河文化记忆馆就在河边不远处。
扫码看视频6月14日,在广饶县乐安街道石村,村民张金科站在小清河岸边眺望。
【资料图】
“河道真宽啊,水也干净,那里就是原来的石村码头。”他用力指着对面河岸,试图将位置描述得更加准确。只是,当年的石村码头,早已变成河草丛生的滩涂和浅水,埋没了当年漕运时千帆竞渡、货船林立的盛景。
自小在石村长大,张金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自称“小清河之子”,自2018年起,他将精力转移到家乡,专注研究小清河的历史人文,创作出《小清河的那些老事》等5部文学作品。
石村地处广饶县城以北10公里,旧时称石辛镇。自南宋时期济南太守刘豫率众开挖小清河,石村人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条河边上。明清时期,小清河漕运兴盛,发展为水路运输的黄金水道,这也使得石村码头终日迎来送往,似乎永远不知停歇。
石村人在小清河里扬帆起航,以河为生,以水上运输为业。
从济南往羊口顺流,需摇橹把握方向,从羊口向济南逆水,需纤夫拉套前行。过桥拉纤时,为了协调一致,石村人独特的船工号子,就在船头、岸边和码头中产生了。
“60岁以下的人可能没听过,80岁以上的老人应该隐约有印象。”张金科回忆,年少时,他总能在小清河边遇见一波又一波光膀子的船工。他们拖动漕船逆水而上,沿河边前行,唱起嘹亮的号子:“小清河,嗨哟、嗨哟;长又宽,嗨哟、嗨哟;石村的爷们一身胆,哟嗨哟嗨嗨嗨哟;光着腚来闯一闯,脚丫踏泥练一练,街上汉子背起绳,过了险滩把家还,嗨嗨哟……”
看到货船动了起来,张金科和同伴就跟在后面跑,边跑边喊:“光腚猴、趴墙头,号子喊得声很高,拉的绳子不直溜!”那时,船工们总是愠怒地向他们喊话:“皮猴子,快远离河边,水急!”
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张金科至今难忘。
为激发劳动热情,石村船工们创造出不同的小清河号子,有起锚号、拉纤号、升帆号、立桅号、摇橹号等。张金科坦言,他很害怕有那么一天,船工号子会随滚滚东流一去不返。因此,早年间,他走访村庄,不遗余力搜集相关史料和物件,整理出独具地域风情的《小清河号子》。2019年,《小清河号子》被认定为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当漕船通过石村老木桥,就能听到落篷(帆)的号子响起。船工在号子头的指挥下,安全顺利通过木桥,继续航行。那时,以河道上行驶的对漕船最为气派。此船宽大,能载二十吨货物,这在当时几乎是最先进的航运船只。桅杆上挂有自家商号的旗子,告示船主的身份。
张金科所在的张氏家族,旧时在石村码头有多处商铺,并有自己的物流园“三益栈”和多艘大型漕船。运送至石村码头的货物,常暂存“三益栈”,后分发各地。许多勇敢的石村人,就沿小清河水路,乘船到上游的济南打拼。
“过去,石村以种植高粱、芝麻、大豆为主。初到济南创业,石村人大多从事着同一个行业——卖油。”张金科说。油扁担,是石村人在异地发展重要的谋生工具。
每天一早,石村油郎双肩挑起扁担,伴着清脆响亮的拨浪鼓声和吆喝声,随走随停。会做生意的油郎并不着急卖货,而是给围观的打油人讲上一段石村小磨香油的发家史和一些奇闻趣事,在一片笑声中,买卖自然而成。
这就是石村人闯济南的真实写照。生意发展壮大后,他们有的买了独轮车等运输工具,有的开设了自己的店铺搞批发。日复一日东流的河水,承载着石村人生生不息的奋斗记忆。
“石村人与小清河的缘分,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张金科说。这片被岁月打磨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方式储存着太多的记忆。2016年,张金科自费筹建小清河文化记忆馆,地址就选在距小清河北岸10米远的地方。
他期盼小清河复航的那一天。到那时,脚下这块土地又会在时代的召唤下苏醒,回归自然。